我看起来如何?

你肯定认识自己的长相,对吧?
就是你每天早上在镜子里看到的那个人。

但如果从来就不存在镜子呢?
你该怎么了解自己的长相呢?

对于历史长河中大部分时候的大多数人类,这种情况才是常态。以前很少有镜子这种东西,即使有,那也是富人专用的。尽管你熟知亲友的脸庞,但你无法确切地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

而现在,你逃不开这张脸。如今,即使我们处于行动受限的半隔离状态,我们也逃不开 Zoom 或其它视频会议平台上那张盯着你的脸。

不过,我们与图像的关系并不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变化的。

旧常态的终结

回想一下史上首批体验电影的观众们的反应。没错,他们非常震惊,但他们一定也很奇怪,以往常态为何改变——他们曾经了解的图像是永远固定不动的,而突然间,这些图像开始变幻、闪烁,变成稍纵即逝的东西。

图像在如今变得更加转瞬即逝,因为我们能够随心所欲地创作图像。如今,全世界在 2 分钟内拍的照片比整个 19 世纪的都多,便利和实时的特性意味着图像的主题也发生了改变。我们对待人物照片的方式似乎与往常不同(在 1960 年代,55% 的照片拍的都是婴儿),变得爱凑热闹,用自拍来引人注目。这么做还不够,你还要成为万物的中心。毕竟,现在谁还会寄明信片呢?

人人都有手机,自拍无处不在。想看看你和埃菲尔铁塔的合影效果是怎样的吗?把镜头对准自己,点击屏幕按钮,然后背景中就会出现这个著名地标,而你可以把它发到社交媒体上让大家见识一下。

我们正处于一个巨变的时代——科技进步和疫情封锁所致——我们更加依赖使用图像来描绘世界,有时候甚至只用它来描述。我们的信息、社交互动、事业、娱乐、情感都要经过它们的过滤。

突破?

如果现在还不算是视频会议业务的重大突破,那恐怕就没什么时候能算得上了。现实迫使我们适应远程会议期间的意外断网和笨拙身体语言。在跨越这个不适应后,对于居家办公的不信任迅速地消散,而这种情况也将越来越成为新常态。情况不太可能再回到过去了,即使全面复工也一样。而我们与图像的关系再次发生改变。

对于我们这些图像创作相关的业界人士来说,这是一个及时的提醒:在一切都改变的情况下,一个人是没法想象出未来景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