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下的零售业

德国人有一个词形容这种行为:Hamsterkäufe。它的意思是“买买买”——像仓鼠一样囤积物资。现代零售业建立在这种 Hamsterkäufe 之上——从巴伐利亚的传统大街到东南亚的大型商场,都是如此。

在新冠疫情导致的各种限制措施之前,实体零售业就已遭遇一段艰难时期。我们似乎失去了仓鼠般的习性,失去了这么做的动力。在线购物成为众所指责的罪魁祸首,它也的确抢过生意。

这有些奇怪。我们很久之前不就认识到,购物和囤货的动力并不是准备生活物资,而是为了“娱乐”吗?

购物产业不就应该像娱乐产业一样引人注意吗?

社交互动

可以想象,在线购物的体验是何等的无趣。我们盯着模糊的缩略图,入神地看着别人措辞混乱的评论,甚至不知道他们是否专业,然后等啊等!等某个人在几天后用一个不知哪儿找来的纸箱,把我们期待已久的东西送上门。的确,“立即购买”按钮、价格和众多商品选择会给人带来瞬时的情绪冲击。但是临场感、仪式感、社交互动、人际交流——大家一起品尝咖啡的体验呢?

新冠疫情导致的限制让我们开始怀念以前的时光,一旦我们失去它——你可以宣称实体零售模式已经衰落,但你没法就此摒弃它。

如今,购物不再像以前那样让人没有抵抗力,无论线上线下都在寻找其它的社交吸引点——然而问题的答案却来自相反的方向,且都受到视听产业影响。

融入零售

一方面,你可以让纯粹的艺术融入零售,作为一个吸引点。例如伦敦巴比肯中心,这里是艺术的展堂,但近来给人的感觉愈发趋向于零售店。在另一方面,你可以参考荷兰城市格罗宁根的 Forum 商业中心,它被描述为“一栋新潮的百货大楼,但实际上卖不出太多商品”。它带来的发现是,如果你打造一个让人们可以来闲逛的良好环境,大家就很乐意这么做——在它去年开放之后,有 70 万人次访问了这里。

然后,还有两者结合的方法,典型例子是芝加哥市的 Art on the Mart 活动,一家老牌零售中心会利用艺术作品和大型投影来在购物之外拓展它的吸引力。你能找到的几乎所有例子都至少涉及一家电影院、某种形式的互动展示,以及相当大规模的视觉艺术——这些额外的因素都在催促着你离开沙发,走进外面的世界。

我们正在经历困境,包括社会和商业双方面的困难,于是很多人都断定眼下必要的社会停摆意味着衰落的零售业会走向灭亡。但这会发生吗?真的会吗?

天生的群居性

人类有着天生的群居性,我们都渴望他人的陪伴,希望能在广阔天地间驰骋。当我们诚实回应内心时,我们购物的原因一半只是满足这种天性。而不是为了买鞋子什么的。

所以,如果目前的困境结束(它总会结束),或许视听产业就会肩负起重建的职责,帮助商业街重现外出、社交的欢乐——让大家能欢聚一堂,而不是真的去购物。我们肯定需要这种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