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了不起的讲解者
今年,在本届戛纳电影节上映的一部新修复的影片可谓独具特色,非常亮眼。该影片摄制于 1976 年,是一部印地语电影,名为《挤奶工的二三事》(英文片名为 Manthan,又名The Churning),讲述韦尔盖斯·库里恩 (Verghese Kurien) 的合作理念如何为印度乳品产业带来重大变革的故事。这部影片对印度奶农,甚至是库尔菲(Kulfi)冰淇淋及印度酥油 (Ghee) 的消费者而言意义重大,但就电影题材而言,却属于小众市场。这部影片并非由电影制作公司出资拍摄,而是由古吉拉特牛奶营销联合会 (Gujarat Co-operative Milk Marketing Federation) 50 万名成员各捐款两卢比拍摄而成。
影片只要倾情投入制作,就能表现出众。《挤奶工的二三事》即是如此。影片从普通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他们的生活,深入刻画虽平凡但为其人生英雄的故事,引人入胜,而这等待遇通常只有宇宙英雄与梦幻童话公主能享有。这部影片向观众生动描绘了他人精彩而非凡的人生故事。
无法视若无睹
以戏剧方式展示他们的日常,让我们体会他们的感受、恐惧,对他们的故事产生共鸣,即便乍看之下我们与之几乎没有共同之处。如果他们所遭受的不公只是出现在晚间新闻中,你也许只是一扫而过,不会留下深刻记忆。但拍成电影后,经过两小时的近距离观看,便很难视若无睹。
电影特有的沉浸感用于阐明主题、娱乐大众,可发挥最大威力,屡试不爽。光看电影故事情节,已是美好享受,而一旦卸下心防,它又能击中心灵,让人久久难忘。
当然也不乏开门见山型的佳片,如《米尔克》(Milk)、《塞尔玛游行》(Selma)、《奥本海默》(Oppenheimer) 等影片,其结局及所传递的信息在一开始就已交代清楚,尽管如此,这些影片的影响力却未减半分。电影向我们展示从未涉足的世界,描述某时某地的境遇和感受,因此便需要以简单纯粹的情感解释复杂情况,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巧妙地绕过我们的情感防备,在不知不觉中传递信息,让我们了解其中蕴含的重要意义。
这些影片使我们深信不疑。鲜有人明白2007 年的金融危机是如何爆发的,《商海通牒》(Margin Call) 便向观众介绍了担保债务凭证与过度杠杆,使复杂概念变得相对简单易懂。就连迪士尼出品的《小鹿斑比》(Bambi) 也被誉为奠定了环保行动主义与减少狩鹿的基石。
引发广泛共鸣
电影时长较长、引人入胜,这两种特质使其成为一种理想媒介,能将杂乱无章的片段变得条理清晰,使艰涩题材变得人人皆可理解。换言之,电影可将小众题材处理成能引起广泛共鸣且必不可少的体验。
本来除了印度奶农外,谁会在乎印度的牛奶生产问题?而自《挤奶工二三事》上映后,凡是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会关注这个问题。现代电影通过高清激光技术为我们展示了各种美好瞬间,同时帮助我们理解何为人的本质。世界也因此变得更加亲近、清晰。拉近了心的距离,让人们更容易互相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