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处的位置:电影中的场所为何重要

想想任何一部伟大的电影,你所感受到的其实都是一种场所感。电影或许比其他任何艺术形式更能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想象世界。虽然我们最初是通过有限的屏幕来观察这个世界,但我们明白,屏幕之外存在着一个完整的景观。这堪称最伟大的电影魔法:那些未被看见的部分,却能像可见的部分一样真实且引人入胜。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场所,而非单纯的地点。尽管两者相关,但地点只是风景,场所则远不止于此。我们在这里感到安全吗?这里的人们是什么样的?我们能在这个地方生活吗?甚至变得富有?场所感触及人类最原始的情感,将我们带回那个所有人都还是游牧者的时代,那时,这种能力关乎生存。

改变我们的感知

正是我们对一个地方的感知变化,使其变得如此引人入胜——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而非对屏幕影像的理性思考。在Ari Aster的《仲夏夜惊魂》(Midsommar)中,场所本身成为了威胁。最初令人陶醉的田园风光,很快变成了令人不安的环境。风景本身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我们对它的感知。在奉俊昊的戛纳金棕榈获奖作品《寄生虫》中,空间,也就是那栋房子,是一个关键的情节装置。每个角色都有他们占据或渗透的区域,但也有他们不知道的秘密空间。到了电影结尾,我们明白了空间意味着地位,我们也清楚自己会在这些空间中处于何种位置。

大银幕上的强大力量

营造场所感并非新鲜事。它存在于Steinbeck的小说中,也蕴含在Billie Holiday的歌声里。而当我们坐在电影院观看电影时,这种场所感更是深入人心。这或许是因为电影院那昏暗而封闭的空间,如同一张空白的画布,让导演所营造的场所感成为我们唯一能够沉浸其中的世界。又或许是因为观众的共享体验——我们都在试图判断这部电影是会将我们带往一个充满威胁的场所,还是一个令人感到慰藉的场所。场所感的魅力在于,一旦缺失,电影中最精彩的部分也随之消失。它是我们即使在对话被遗忘、情节逐渐模糊之后,依然留在心中的东西。毫无疑问,当电影院的空白画布被高清的画面填满时,场所感所带来的冲击力远比在家中的小屏幕上观看要强烈得多。

谈到场所感,我们所处的位置,或者说,电影带领我们前往的地方,对我们理解和感受银幕上的故事有着巨大的影响。它不仅仅是故事的背景,更是让故事得以游弋的海洋